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7:39:00
为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自2025年春季学期起,临港区各学校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15分钟课间”重点改革任务,并立足实际,探索多样化的课间优化方案,打造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黄金舞台”。连日来,记者走访区内多所中小学,看变化、听心声,感受从科技赋能到传统焕新,从身心调节到五育融合,一场关于“碎片时间”的教育变革正在临港的校园悄然上演。
全员活力场——“课间玩得更开心、更从容!”
“编花篮,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在临港实验学校的操场上,一群学生们边唱童谣边跳皮筋,灵巧的身影与翻飞的长绳构成一道跃动的风景。
临港实验学校以“健康为首”“安全至上”为原则,贯彻师生全员自主、深度、沉浸、科学参与活动管理的理念,通过结合校园文化、学生兴趣爱好、运动场地等实际情况,积极创设了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课间活动,将课间设计成“全员舞台”。
铃声一响,“室内放松操”率先启动。教师自编的拉伸动作搭配轻快的音乐,帮助学生缓解久坐的疲劳。“跟着老师扭一扭,脖子不酸了,眼睛也亮了!”四年级七班学生李梓萱笑着说。
转入自由活动时间,操场瞬间沸腾:低年级学生玩起“老鹰捉小鸡”,笑声满满;掐着手表、读着秒数,跨越障碍、爬行穿越等创意游戏,让学生们尽情释放活力;另一侧,沙包投掷赛吸引着“策略派”学生,大家追求着更高、更远。
学校还创新管理机制,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化身“游戏导师”,既保障安全,又引导活动升级。家长们的担忧也在悄然转变。“过去总担心孩子课间打闹受伤,如今活动有设计、安全有保障,他们玩得开心,学得高效!”家长王婷婷说。
科技赋能课间——“挑战成功!这里让我爱上运动”
“哇!我又破纪录了!”课间铃声一响,在蔄山中学的AI智能体育互动区内,初一六班学生王子涵兴奋地挥动跳绳,智能屏幕实时显示她的跳绳次数——230次/分钟,班级榜单上的名字瞬间跃居榜首。一旁的“立定跳远能量站”,地面投影感应区即时反馈学生们的跳跃距离,结合动画鼓励,将体能训练变成“闯关游戏”。
这是蔄山中学聚焦15分钟的课间活动,以四维空间——“AI运动区+球类擂台+心灵港湾+书香驿站”为特色,用科技重新定义运动魅力的缩影。今年以来,蔄山中学结合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学校工作实际,不断优化活动举措,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活动质量,确保学生获得适宜的运动负荷,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
同一时间,在球类擂台区,10分钟赛制的篮球闪电战、足球“微擂台”、排球“轻量接力”等“微联赛”让学生们过足了球瘾。这样的“轻量级赛事”设计,让运动从“少数人特长”变为“所有人日常”,培养了学生们团队协作与抗压能力。
15分钟课间活动不仅能让运动“燃”起来,更让心灵“静”下去。针对学业压力,蔄山中学打造“心灵缓冲带”,独具特色的沙盘创作室、情绪涂鸦墙、体感游戏区等区域,都留下了学生科学疏导情绪的身影。蔄山中学的课间还藏着“书香驿站”。书架旁的长桌边,总能看到他埋头阅读的身影。通过读书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下一节课的挑战。
德育游戏密码——“跳房子教会我规则的意义”
在汪疃小学的操场上,彩色粉笔勾勒的跳房子方格仿佛一串跨越时空的游戏密码。“单脚跳”“转身”“踩线,重来!”学生们专注地完成每个动作,误踩边界时,周围响起一片掌声而非嘘声。
问起为何鼓掌,学生们纷纷解释道:“老师说过,失败是规则的一部分,重试才是勇气。”这是汪疃小学深挖传统游戏的育人价值,让经典项目焕发新生命的生动写照。
同样蕴含着德育的游戏还有“萝卜蹲”,现已升级为“美德传递”——蹲起时需大声说出同伴优点:“芳芳数学好!”“小明乐于助人!”稚嫩的童声让赞美成为集体纽带,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反应力与专注力,还极大地提升了同学间、班级间的凝聚力。
传统游戏是文化密码,更是德育载体。“像跳房子和做数学题一样,都要守规则、动脑筋,游戏里藏着大道理。我们依托孩子们在课间玩耍、放松的过程中,不断迭代升级活动内容,全面提升课间活动的趣味性和教育性,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汪疃小学德育处副主任张绪佳说。
“15分钟小课间”不仅仅是时间的调整,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临港区各学校将持续丰富课间文体生活的内容和形式,让校园生活更加生动有趣,全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营造更优质的环境。
(通讯员 杨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