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0:00:00
清明,是承载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却成为许多异乡打工人的“乡愁时刻”,他们或因工作繁忙、路途遥远或迫于生活压力,只能通过“云祭扫”、隔空祈福等方式遥寄祝福。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走访多个行业的5名异乡打工人,记录下他们的清明故事。
茶艺师陈艳红(25岁):假期店里忙,思念心里藏
这个清明节店里人手紧张,没法休息。清明也是新茶上市的时候,明前茶上市店里最是繁忙。很多顾客都预约了要到店里品品香味,尝尝新茶,到时要忙着泡茶、推介,还有网上或来电预订新茶的业务最近也挺多的,需要及时打包、发售,一上班就忙到脚不沾地。店里的包厢预订也基本排满,服务也得跟上。清明假期太短,若是回家来回就要两天了,只能把对家乡的思念藏在心底。今年过年的时候刚回过一趟老家河南,前两天父母打电话问:清明回不回去?我和他们说,今年不回去了,争取国庆假期回家看他们。
外卖小哥张文嘉(30岁):干出点成绩,再回家看看
“今年清明不回去了,干活挣钱嘛!跑美团外卖大半年了,每天10点干到晚上8点左右,一天下来挣个两三百吧,清明小长假的业务量主要还是看接单情况,节假日很多都市人都有外卖需求,但不好预估。虽然老家商丘离南京不远,想回去随时可以回去,路费也不贵,但因为我今年刚来南京打拼,还算不上站稳脚跟,所以暂时还没有回家探亲看望长辈的打算。再过一段时间,等自己干出点成绩来了,再昂首挺胸回家看看。”
环卫工魏传强(56岁):有3个清明没回家祭扫了
我老家在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距离南京1300多公里。回一趟老家,来回交通费近2000元,抵得上半个月工资。迄今,已经有3年清明节都没有回家祭扫了。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我就到南京当环卫工,平时挣的钱都舍不得花。我每天负责河西大街到金融城沿线的路面保洁。这个清明小长假,我没请得了假。家里有两个兄弟、两个姐妹。他们今天分别从成都、巴中往老家赶,打算明天一起给过世的父亲扫墓。父亲走了3年,每逢清明,我都很想念他。在我们老家,清明、七月半、除夕都要给逝去的亲人祭扫。这个假期,我爱人也没能回家扫墓,我俩就打算在南京给逝去的长辈隔空祭扫,寄托哀思。
综合体保洁员游珠云(50岁):妹妹代祭扫,发视频给我
我母亲走了十多年,她的音容笑貌我至今记忆深刻。
我来南京有3年了,在国金中心当地面保洁差不多有半年。如今,在老家河南只有一位亲妹妹,家乡习俗一般都是儿子上坟扫墓,但是我父母只生了两个女儿。这三年,我回不去,我妹妹就全权代表我给妈妈上坟。今天,我会趁休息时间,和妹妹进行视频通话,把要对妈妈说的心里话通过手机播放出来,遥寄心中的念想。小长假期间,商场客流比平时会多一些,巡查保洁工作会很忙很琐碎。到了晚上,我或许会梦见母亲,跟她聊聊家常。
商城收银员巨若兰(22岁):清明的本意在不忘初心
这个清明节没计划回河北老家,但老家的长辈们会去祭扫祖先。我已经提前约好了几个朋友自驾出去玩,南京周边有很多值得打卡的休闲旅游地,平时没时间去,趁着假期正好去逛逛。清明节既是对逝者追思的日子,也是赏春踏青的好时节。春暖花开,走出户外,拥抱大自然,享受假日时光,留下美好瞬间,是一件很舒心很放松的事情。我觉得清明的本意,在于不忘初心不忘本,珍惜今天珍惜当下,通过努力打拼,活出自己的精彩,是对先人最好的思念和牵挂。
心理学家张纯:回忆具象化,可“一解乡愁”
江苏省知名社会心理学家张纯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每逢节假日,很多打工人都选择回家,但回家干啥?说直白点就是“重返幼稚求抱抱”,这是一种熟人环境下减缓生活压力的“心理退行”。那么,出于多种原因不能回家扫墓或是省亲的异乡打工人,在清明时节如何一解乡愁?张纯认为,可以寻找一些具象化的回忆,诸如听听儿时爱唱的童谣,听听祖辈爱听的戏曲,看看往昔与家人团聚的合影和视频,利用社交媒体发点寄托思念的文字图片,也可以主动与昔日的老同学、老朋友线上线下约一下,一起聚聚或相约去踏青,叙叙旧,通过上述文化寻根或是美好回忆寻找“类亲情”,积聚正能量。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范晓林 薄云峰 陈哲
左上:张文嘉;左中:游珠云;左下:陈艳红;右上:巨若兰;右下:环卫工:魏传强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