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8:33:00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同区域和城市间的良性竞争,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积极动力。但竞争过度,则过犹不及,尤其“内卷式”低质重复无序竞争,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市场的扭曲和产能过剩的加剧,中国经济周期性起伏的幅度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即与此有关。此前一段时间,在新能源汽车、光伏、电商等领域出现的“内卷式”竞争,导致诸多不良后果,整治“内卷式”竞争也因此成为国家相关监管部门今年以来的工作重点。
人们注意到,在新能源汽车、光伏、电商等领域的“内卷式”竞争刚刚略有消停之际,围绕人工智能(AI)、大模型、算力等相关领域的竞争又呈火爆之势。杭州“六小龙”的横空出世,给不少城市平添了几分焦灼感。一时间,接入深度求索(DeepSeek)成为风尚,不管其中涉及的数据安全和本地化部署所要求的最基本条件是否具备等等。而推出新的AI大模型,追求自己的DeepSeek时刻,更是成为不少城市跃跃欲试的目标。
坦率讲,包括DeepSeek在内的杭州“六小龙”的出现,有着一定的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这也是市场经济和科技前沿探索的魅力所在。换言之,所谓杭州成功密码,很难简单复制、整体“克隆”,不顾自身条件去硬性模仿和强力赶超,反而会受事倍功半之累。
事实上,以中国之大,各地区和各城市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发展历程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以及创新生态等都各不相同,有着各自的比较优势,有的更擅长科技创新,有的更擅长产业创新,有的则胜在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结合起来进行融合创新。总之,百花争艳才是春,百家争鸣优势互补方为正途,而不必强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有、人有我强,甚至要求全链在手,以一城而集各种链长、高地、基地等角色于一身,重蹈计划经济时代小而全或大而全的覆辙。
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其对算力、云计算等IT基础设施、科研生态和相关产业集聚度等要求极高,投入极大,且周期长、见效慢,非一般城市能“望其项背”。与其冀望平地起高楼,不如在大模型落地上多下功夫,而非像之前拼抢新能源汽车、光伏那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由于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高精尖行业对人才队伍要求很高,近期不少城市为吸引人才推出种种优惠举措,当然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常见的城市间阶段性竞争戏码。如若是企业行为,自然无可厚非。若是动用财政补贴、考试减免、住房优惠等涉及公共资源倾斜的举措,则易于引发公平与否的争议。一方面涉及一个城市内部的公共资源分配是否公平,另一方面则涉及区域竞争的公平性。
平心而论,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凭借自身的市场集聚度、研发配套强度、成果转化水平、生活水平、社会福利、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等各方面的优势,已经对全国的人才构成了强大的吸引力,若再通过自身雄厚的公共财力以及相关政策继续“加杠杆”,进一步造成虹吸效应,则全国其他地区和城市面对这种碾压式竞争该如何自处呢?
再比如个别城市为提高购房吸引力,自行放宽购房资格限制,甚至准许满足一定条件的外地户籍人才使用家属及亲戚的异地住房公积金,这无疑会在相当程度上对内地造成资源汲取,加大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过剩和房地产市场维稳难度。
当然,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外部局势的不确定性,需要经济大省挑大梁,也需要沿海发达城市敢于和善于创新,以创新引领中国经济发展,这也决定了我们不能用“鞭打快牛”的方式对相关城市的竞争热望进行打压。如何在经济大省挑大梁、沿海创新高地锐意进取和振兴县域经济、乡村振兴事业间取得更好的平衡,使区域发展更为均衡、更为协调,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妥为筹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魅力在于同时充分发挥好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所谓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完美结合,而不是通过政府的过度干预加剧市场的扭曲和浪费。谨防中国城市陷入新一轮“内卷式”竞争,让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方为长久之计。
责编 | 秦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