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20:47:00
4月24日下午,广州中山纪念堂“红棉学堂”与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联合举办“中山魂 建筑情——纪念孙中山逝世100周年”专题讲座,特邀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丛刊副总编辑、中国古建筑历史研究员殷力欣担任主讲嘉宾,以《行易知难之建筑行动——中山先生百年忌辰之际漫谈广州中山纪念堂若干设计细节》为题,与大家展开深入的探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本次讲座,殷力欣聚焦广州中山纪念堂及南京中山陵的设计理念,从建筑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吕彦直在设计中如何将孙中山的民主思想、革新精神与传统建筑艺术相融合,并重点解读了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功能布局与象征意义。
殷力欣指出,吕彦直先生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两座中山纪念建筑,其设计理念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高度契合。作为中国首位获得国际声誉的建筑师,吕彦直先生在设计中始终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创作原则,创造性地将西方现代建筑技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相融合,开创了中国近代纪念性建筑的新范式。吕彦直先生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等级观念,体现孙中山先生“平等”“实用”的现代理念,使纪念建筑兼具艺术价值与现代功能。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切合“以庄严固丽而能暗含孙总理生平伟大建筑之意味”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建筑美和技术美,奠定了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空间叙事,细部象征
殷力欣认为,中山纪念堂在总体布局上,结合周边地势,采取“前堂后碑”沿中轴线既对称又错落有致的方式,从南门楼-建筑主体-纪念碑,形成了“缅怀-瞻仰-追思”的空间叙事。同时,他还列举了许多体现设计师独特匠心的细节之处,比如:中山纪念堂三个歇山立面构成的象形文“山”字造型,暗喻孙中山先生崇高的个人品格和革命事业如山一般巍然屹立;八角攒尖顶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五权”主义思想;重檐翘角悬挂的风铎,则像警钟一样提醒人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广州中山纪念堂作为中国近代建筑的典范之作,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此次讲座吸引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建筑艺术爱好者及市民代表等60余人参加,现场交流气氛活跃。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今年正值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学术活动,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这座纪念建筑。接下来,广州中山纪念堂将深入挖掘建筑文化遗产价值,持续做好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作出积极贡献。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叶卡斯 通讯员:刘慧鹏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