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7:10:00
来源:【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
对于经历过两次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的吴女士来说,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像一道无形的枷锁。直到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通过一场历时4小时的精妙手术,在她狭窄的肺静脉内成功植入支架,这条维系生命的“通道”终于重获畅通。
开篇
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心血管诊疗水平再上新台阶。近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介入专家马为教授、易铁慈教授的指导下,太原医院心血管内科执行主任贺鹏康教授、付志华教授团队密切协作,成功为一名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杂肺静脉狭窄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实施高难度肺静脉支架植入术。该手术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也为山西省内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诊疗选择。
病情回顾
患者吴女士,既往因心房颤动于外院接受过两次射频消融术,术后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生活质量严重受限,经检查发现:CT三维重建显示:双上肺静脉及左下肺静脉汇入左心房处严重狭窄。
贺鹏康主任介绍:“房颤消融术后肺静脉狭窄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若不及时干预,可导致肺循环高压、右心衰竭等严重后果。该患者多支肺静脉受累,且已出现肺动脉高压,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有限,支架植入是恢复肺静脉通畅的最佳选择。”
术前筹备
多学科协作,京晋专家精准规划
为确保手术成功,心血管内科团队在执行主任贺鹏康、副主任付志华的带领下,依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进行了周密准备。
术前进行多学科会诊(MDT)中,贺鹏康主任提前和院领导及医务处沟通开通绿色通道,组织术前讨论,医学影像科刘斌主任、超声医学科张晓静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虹主任、心脏血管外科何毅刚主任参加,同时北大专家远程指导,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国内知名心血管介入专家马为教授、易铁慈教授及心脏血管外科王进教授线上参与病例讨论,制定手术方案。
手术过程
手术在心血管内科导管室进行,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马为教授、易铁慈教授主刀,太原医院贺鹏康、付志华主任担任助手,心脏血管外科及介入护理团队全程护航。历经4小时,患者左右上肺静脉及左下肺静脉成功植入支架,肺静脉狭窄解除,术后造影显示肺静脉血流显著改善,跨狭窄压差明显降低,术后肺动脉收缩压由原来的80mmHg下降至25mmHg,手术效果立竿见影。
术前
术后
该手术技术难点:
▶ 肺静脉解剖结构变异大,支架定位需非常精准;
▶ 狭窄邻近左心房,需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结构;▶ 合并肺动脉高压,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管理挑战;
▶ 患者既往曾多次行房间隔穿刺,目前房间隔增生,较正常显著增厚变硬,贺鹏康、付志华主任在心腔内超声(ICE)指导下精准成功穿刺房间隔。
“此次手术的难点在于多支肺静脉狭窄的精准处理,既要保证支架完全覆盖病变,又要避免影响邻近结构。在北大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我们成功克服了这些挑战。”付志华主任说道。
专家科普
房颤消融术后肺静脉狭窄
马为教授提醒:
房颤消融术后1%~3%的患者可能出现肺静脉狭窄,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咯血,术后需定期随访,若出现症状应及时行肺静脉CT检查,轻度狭窄可药物保守,中重度需考虑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
贺鹏康主任表示:
此次手术的成功,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重要成果,离不开团队的齐心协力。从前期的筹备规划,到术中各环节的紧密配合,每一步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我一直坚信,只要我们秉持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不断探索创新,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题。在手术筹备阶段,我积极协调各方资源,组织团队进行多次病例讨论,就是希望能为手术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在手术过程中,我也时刻关注进展,为团队加油鼓劲。这次手术的成功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我们团队成长的重要标志。未来,我们心血管内科将继续加大与各方的合作力度,推动心血管等重点学科的深度合作,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让优质医疗服务留在太原百姓身边,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三晋百姓。
END
图文:心血管内科
编审:党委宣传部(宣传中心) 邵蕊菁
责编:党委宣传部(宣传中心) 王 斌
投稿邮箱:tyszxyy6012@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微信公众号致力于公益宣传
无任何商业用途
若有文字、图片、视频设计侵权或违规
请及时告知删除
来院路线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本文来自【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