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重走红旗渠丨“红英汇流”:渠水长流映如炬初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1:21:00    

红旗渠精神永在

张学义正在清理渠道内的杂物

“红英汇流”:渠水长流映如炬初心

——“重走红旗渠——沿着精神之路再出发”系列报道之六

安阳融媒记者 王慧敏 文/图

4月1日5时,林州市红旗渠灌区服务中心合涧所所长张学义像往常一样起床,简单洗漱后,骑着电动三轮车来到距离合涧所不远的“红英汇流”处。

“红英汇流”是红旗渠第一干渠和英雄渠交汇的地方,是当年红旗渠建设的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张学义每天护渠开始的地方。

渠水从闸门奔涌而出,沿渠欢流而下,途经合涧、桂林、东姚、茶店等镇,用于沿线群众的日常生活、农田灌溉。“王街村的水量怎么样?现在可是春灌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把水看好喽。”张学义一边俯身观察、记录水位数据,一边掏出电话进行调度。几番沟通结束,张学义才放下心来,扛起打捞工具,从“红英汇流”处出发,沿渠一边查看,一边打捞渠道内的杂物。

张学义所在的合涧所负责包括红旗渠一干渠、英雄渠在内的全长49公里的渠道守护任务。徒步巡查、清理杂物、检修设施、用水调度、应急处置……从2006年开始护渠至今,如此日复一日的工作,张学义坚守了17年。“护渠工作枯燥、单调又辛苦,觉不觉得累啊?”“咦,这点累算啥呀,想想当年修渠的辛苦,爷爷为它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父亲为它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啊!”说话间,张学义的眼眶有些发红。

张学义的父亲名叫张买江,是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动工,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作为第一批建设者,参与了红旗渠的建设,不久牺牲在建设工地上。张买江的母亲是个刚强的女人,1961年农历春节刚过,便把孩子送到工地上,并对他说:“买江啊,你爹没有修好渠就走了。你要把水带回来。带不回来,你就不要回来了。”就这样,13岁的张买江成为红旗渠上最小的建设者,在工地上一干就是9年。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建成通水。次年4月,红旗渠修到了张买江的家门口——桂林镇南山村。通水的第二天早晨,张买江从池塘里挑了满满一担水,进门就喊:“娘,我把水带回来了。”母亲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流。

“这渠修得太不容易了,30万人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历时10年才把渠修成,81个人为它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作为修渠人的后代,你必须把渠给我看好、护好、管好喽!”父亲张买江的这句话,在张学义耳边无数次回响。

如果说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张学义的心里种下了红旗渠精神的种子,那么,护渠时的一次次经历,让他对这一民族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刻。

2016年7月19日,林州市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当天19时许,冒雨守在渠上的张学义等人发现一处险情。山体滑坡堵塞了渠道,如果不能及时疏通,渠下三井村800多户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威胁。张学义冷静处置,第一时间通知三井村村干部这一险情,要求尽快组织群众转移安置。随后,他又打电话通知工作人员尽快提闸放水,降低水位,同时调遣钩机到现场疏通渠道。一直忙到第二凌晨,直到险情排除、群众安全了,张学义等人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合涧所休息。

第二天一早,许多三井村村民来到合涧所,带着牛奶、自家种的食物等,对忙碌一夜的合涧所工作人员表示感谢。“看到乡亲们,眼泪有点儿不争气,我竟然哭了。那一刻,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父亲、理解了红旗渠精神。”张学义说。

张买江今年77岁,为更好地宣传红旗渠精神,他主动成为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的特聘讲师,十几年来,他走遍大半个中国讲述红旗渠故事,宣传红旗渠精神。他说:“我会一直讲到讲不动为止。”

张学义今年52岁,他说:“合涧所负责的渠道要保证灌溉2.8万亩农田,在渠上一天,我就要看好、护好、管好渠一天。等我退休了、干不动了,我就像父亲一样,把红旗渠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张学义的女儿张宁珂今年20岁,是河南大学大一学生。她说:“祖辈父辈身上的红旗渠精神经常激励我勇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挑战,它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会好好传承下去。”

落日余晖下,一位老人骑着自行车朝着“红英汇流”处驶去。“看,我父亲又来‘视察’工作了。”张学义说。帮父亲停好自行车,父子俩走到渠边,听着潺潺的水声,一起沿渠走着、看着。

(来源:安阳融媒《安阳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