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原创】思政讲堂 | 数智化红色资源助力高校“大思政课”教学创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9:31:00    

作者 郑绍红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整合社会“大资源”,构建“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打造由课堂、校园、社会多维度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思政大课堂,是“大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在数智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要运用数字孪生、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灵活、有机、高效地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创新教学路径,助力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着力提升数智化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能力。充分利用数智化技术提升红色资源的开发、保护与传播力度,使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是数智化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重要前提。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协同机制。培育时代新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开门办思政课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可由教育、文化等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各级文物主管部门、革命历史场馆以及高等学校等各参与主体紧密衔接和有效配合,制定统一的数智化红色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学校协同开展数智化红色资源建设的新机制。二是优化技术整合,实现资源融通。高校和红色资源主管部门密切合作,按照资料来源、使用途径、运用场景等不同标准,针对现有的数字图文、虚拟仿真、数字孪生、全息影像等不同类型的红色资源,分门别类构建网络虚拟展览馆、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多媒体教学资源包以及虚拟仿真教学课程等,打造兼具数据存储、资源共享、技术应用的数字化资源库,促进数智化红色资源融通和共享。三是深化数智素养,发挥教师作用。针对“05后”大学生的“数字原住民”特征,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数智素养,熟知、真知、真用、善用新技术新媒体,强化数智化红色资源的教学应用能力,把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发展高度融合起来,积极探索基于数智化红色资源的问题导向式、全员互动式思政课教学模式与方法,增强思政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善于把握数智化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方式。数智化红色资源能够为“?大思政课”赋能,而如何在理论讲授、实践活动中将数智化红色资源更好地“融进来”,掌握好融入的载体、时机与环节是关键。一是选好融入的载体。思政课教师应该熟知哪些数智化红色资源适合用来讲解相应领域的知识,实现数智化红色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精准对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可以将红色故事制作成短视频,用动画、情景再现等形式在短视频平台上传播;运用VR、AR等技术“走进”历史场景,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等。二是把准融入的时机。将数智化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必须根据教学进程和教学时间等因素灵活应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小而精”的短视频资源,而时间较长的视频资源则适合课前、课后进行推送观看。依托数智化红色资源,在课堂上运用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软件开展红色话题讨论,可以达到共情共鸣的效果。三是优化融入的环节。思政课教学是系统工程,无论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数智化红色资源都可以发挥助力教学的作用,重点是优化数智化红色资源融入的环节。例如,课前可以让学生在线浏览3D红色资源实践教学基地,课中可以通过高精度3D建模与英雄人物“隔空对话”,课后以红色历史为背景开展角色扮演等互动游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积极应对数智化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挑战。数智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给高校“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风险挑战。一是防范意识形态风险。高校要紧紧围绕数智化红色资源育人这一主题,明确目标任务、制定相应方案,构建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思政课教师应把好“入口关”,在红色资源的筛选、运用、评价等方面进行精准识别,严防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二是坚守数智技术伦理。随着数智技术的广泛运用,有关个人的数据信息可能会被广泛采集。在应用数智化红色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应防止学生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严格将各类数据信息控制在教育教学的范围内加以应用。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技术伦理教育,对数智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建立起必要的认知。三是完善评价考核标准。教师评价方面可纳入数智化红色资源的知识储备、教案设计、教学方法、研究成果及对学生行为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课程评价可聚焦数智化红色资源的目标体现、内容编排、资源利用等方面。教学评价可关注数智化红色资源的教学设计能否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对数智化红色资源融入教学的满意度等。通过发挥评价标准的指挥棒和导向作用,以多维度评价推动数智化红色资源更好融入“大思政课”教学体系,打造好“大思政课”品牌。

[本文系重庆市2024年度教育综合改革研究项目“重庆市域高职院校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4JGY17)、重庆市2023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思政课’背景下构建高职思政课程数字化生态课堂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233082)的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