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0 19:21:00
“物自天生,工开于人”。陆川导演的首部跨界融合舞剧《天工开物》将于今年夏天重返北京,6月21日、22日在中央歌剧院上演。本轮演出将迎来青年舞蹈家安一宁、臧彦杰加盟主演团队,陆川就此评价说:“新成员的加入不仅延续了舞剧的艺术高度,更以新的视角赋予角色更深层次的生命力。”
历史上,宋应星屡试不第,遂开始反思历代读书人被科举八股文的藩篱困住,“空谈性命,不务实学”给国家带来的危害。他身体力行游历大江南北,实地考察生产现场、手工作坊,将不同的技术门类从原料采集到成品生产的全部过程汇为插图版《天工开物》一书,集中展现了明代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舞剧《天工开物》总导演、编剧陆川
在陆川看来,《天工开物》开篇“此书与功名进取无关”这一行字,便透露出一种属于士大夫、知识分子阶层所特有的傲骨与情怀。“宋应星是那个时代的‘逆行者’,他脱下长衫,开始用双手去拥抱这个时代,用双足去丈量大地,在黑夜中点亮科学的微光。他不仅仅是一名科学家,更是一位哲人,他的精神和思想至今依然对我们有启发意义。”
这部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及其巨著《天工开物》为题材的舞剧,不仅通过舞蹈艺术重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更将宋应星那份执着与深沉的民族精神淋漓尽致地呈现给了观众。全剧以“赶考”、“著书”、“山河”等篇章为线索,展现了宋应星科考六次落榜后,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工艺的经历,通过舞蹈、影像和现代科技的结合,让这本记录古代科技与工艺的百科全书“活”了起来。
舞剧《天工开物》剧照
舞剧《天工开物》在创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史料,通过对明代画卷、建筑、器物、服饰、家具等资料的研究,总结出“大、巧、简”的美学特征,以舞台之美、服章之美、音乐之美、影像之美、装置之美、工匠之美、科技之美、大地之美来定义“明制美学”的舞台呈现。
舞剧《天工开物》剧照
舞美设计上,对“巨物”概念的应用在舞台装置和视觉呈现上多有着墨。特别的是,原书中123幅白描绣像插图是典型的明代版画特点,更成为贯穿全剧的美学元素;服装设计参照明代中晚期的服饰特点,大量的农夫工匠服饰灵感源于“中国第一陶”江西万年出土陶器的花纹,兼具原始的生命力与行业特点;音乐创作将打铁、抽拉风箱、稻浪、浇筑、耕作、劳动号子、织丝等劳作的原始声音作为素材,简朴又极为传神。
此外,电影手法也被融入戏剧,写实与写意,虚与实的结合体现在舞台演出的多处细节中。舞台前后双层纱幕,象征着宋应星逆行世间的空间,将舞台的实景与影像的虚幻和代入感融为一体。
舞剧《天工开物》剧照
“和宋应星‘朝夕相处’半年多来,我是一点一点往他的身上去靠。他一登场就是一个活力满满的朝气少年,对世间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这驱使他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奥秘,直至写成《天工开物》。同时,他身上也有一股子与生俱来的轴劲儿,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探究一个所以然,看似钻牛角尖的固执最终也成就了他。”剧中青年宋应星的饰演者吕科镝表示。
舞剧《天工开物》剧照
“每一次的起手,动作的松、紧,速度的快、慢,整个身体形态的表现都是舞剧的肢体媒介,我们就是要靠身体去说话。同时这部剧也有戏剧的成分,要靠故事去支撑身体的表现,如此才会让观众有更深切的感触和理解。”在剧中老年宋应星的饰演者马蛟龙看来,“每一场演出都是对中国文化的致敬,我们希望通过肢体语言让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和传统技艺的温度。”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