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8:08:00
“这块地原来种的是黄花梨树,现在变成耕地用来种生姜,每亩耕地一年能多挣一万多块钱!”4月9日,在镇宁自治县募役镇沃田村新开垦的坡地上,当地群众鲁小芳喜笑颜开地对记者说。这是镇宁引导农户将低效土地转化为新增耕地的典型例子。
鲁小芳双手捧着刚刚采收的生姜。
贵州,中国喀斯特地质地貌典型地区。在土地资源极其宝贵的山区,如何保护耕地、增加耕地、端稳饭碗?近年来,镇宁自治县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创新,通过细致摸排、引导改种、土地整治等措施,在全县51.92万亩耕地面积基础上,仅用两年时间就取得新增耕地2.56万亩的骄人业绩。
细致摸排,引导复耕
唤醒2.56万亩“沉睡”的土地
发现并唤醒“沉睡”的土地,是镇宁引导复耕、增加耕地的第一步。
为摸清全县耕地“家底”,找到潜力新增耕地,2023年以来,镇宁自治县自然资源局采用“政府摸排+农户复耕”模式,组织技术团队分析全县卫星影像和地形数据,把坡度太陡、耕种条件差的区域剔除,精准划定适合农户耕种的区域。
“划定过程充满了挑战!镇宁地形复杂,山地广布,土壤质量分布不均,加之生态保护的严格要求,大大增加了划定易耕范围的难度。”县自然资源局调查规划所所长王华回忆说。最终经过两年的努力,通过大量实地勘察和严谨验证,全县各地共找到2.56万亩适宜耕种的区域,主要为低效园地和灌木林地。
镇宁自治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进行外业踏勘。
对于低效园地,针对果树老化导致的收益下滑问题,县自然资源局与乡镇(街道)联动,深入农户家中耐心做思想工作,鼓励农户将经济效益不高、老龄化的园地整改恢复成耕地,对符合条件的种粮农民给予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对种植大户和农业企业给予补助和信贷支持等优惠政策,提高农户恢复耕地积极性。
记者看到,在募役镇沃田村后山的坡地上,村民罗发玉正攥紧微耕机开垦土地。他说,这片16亩坡地去年还是低效梨园,亩均收益不足800元,今年种了生姜后,经济效益翻了几番。
罗发玉攥紧微耕机开垦土地。
村民王勇同样盘算着将自家的10亩低效园地开垦来种植生姜和辣椒,还想流转其他村民家的10亩低效园地扩大种植范围。“政府免费发种子,购买化肥和农机也有补贴,只要庄稼管理好一点,肯定会有好的收成。”王勇说。
此外,镇宁自治县还大力实施土地整治项目,2023年以来补充新增耕地面积1600余亩,涉及45个土地整治项目,共投入资金5800万元。
目前,全县还有约1000亩潜力新增耕地,已完成外业踏勘工作,正在完善实施方案,预计今年8月完成工程措施,可开展秋季小种,确保其尽早发挥效益。
拓宽道路,填平落差
土地整治让贫地变沃土
唤醒“沉睡”的土地后,就要提高土地质量,改善耕作条件,让贫地变成沃土。
清晨,在白马湖街道民族村的坡地上,村民韦文开在微耕机的轰鸣声中碎土开沟,准备套种四季豆、花生和玉米。
“从前路窄,机器进不来,要用牛来耕地,土层薄得暴雨一冲就秃。”韦文开指着新筑的梯田埂说,现在有3米宽机耕道,土层增厚50厘米,坡上还有3个蓄水池。
变化源于去年6月该村启动土地整治项目,韦文开家的10亩灌木林地经过整治后成为沃土。街道执法大队队长苏克永介绍,过去耕种条件不好,村民不想种地,丢荒后逐渐形成灌木林地。项目共投入268万元,去年8月完工后实现新增耕地92亩。
白马湖街道民族村土地整治项目现场航拍。
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将园地、灌木林地恢复为耕地,对土壤质量进行提质升级,同时修建蓄水池保障农作物生长所需水源,避免因干旱等问题导致作物减产。针对较大面积的地块,新建机耕生产道路,方便农户后期种植及收成,提高群众耕种积极性。
让贫瘠或受损的土地重新恢复"健康",首先机械平整地表消除高低落差,确保灌溉均匀;其次清除大石块防止农具损耗;再覆盖不低于50厘米厚的土壤,补充有机质和营养;最后种上绿肥植物养地1至2年,同时通过轮作让土地越种越肥。
“开展土地整治项目不仅可以增加新增耕地面积,同时为全县粮食提供安全保障。”县自然资源局土地整治股股长刘卫东表示,通过积极配合农业农村部门开展联动,完善配套灌排水、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改善耕地耕种条件,镇宁县耕地质量实现稳步提升。
严密监控,及时处置
织密耕地守护网
春耕时节,镇宁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东侧空地上,农户忙着施撒牛粪,翻耕玉米地——这块地由厂方无偿提供,收成尽归农户所有。
这场特殊的春耕背后,是一场从“违法占耕”到“纠违复耕”的整治行动。时间倒回2021年6月,县自然资源局收到自然资源土地卫片执法图斑反馈,经核实其中一个图斑为污水处理厂未批占用耕地建设问题。
自然资源执法人员吴能科现场核查后,立即叫停施工:“施工已破坏耕作层,必须拆除复垦。”
污水处理厂随即投入9万元实施复垦,经过平整土地、清理石块、覆盖土壤、种上绿植等程序后达到复垦标准,验收达标后土地交由农户代耕。“原以为公益性设施建设,可以边建边完善手续,经过这次才知道耕地红线碰不得。”污水处理厂工程部副部长王彦翔坦言。
镇宁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外围的复垦现场。
镇宁自治县自然资源局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实现对耕地保护情况的全方位、全天候监管,及时制止违法行为,有效保护耕地资源。2023年以来发现各类违法用地行为89起,立案查处违法用地32宗,整改处置率达90%以上。
同时,构建“人防+技防”监管机制,完善县级、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格管理,发挥人防巡查优势,打通监管“最后一公里”。全县共设置1836名“耕地管家”守护良田,2023年至今,违法占耕地面积从155亩下降至25.02亩。
镇宁自治县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完善监管机制,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内容涵盖卫星遥感影像判定填报、无人机操作、土地法律法规以及执法程序等方面。及时对技防设备升级换代,引入高分辨率、长续航能力的新型无人机,提升巡查效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林元
编辑 张弘弢
二审 王剑
三审 干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