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5:50:00
作者:李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这一重要讲话为我国下一阶段产业结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传统产业亟需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效率,新兴产业则依赖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不仅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手段,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
教育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仍有待提升。因此,必须加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紧密联动,加快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渠道不畅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部分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成果“沉睡”现象普遍存在。亟需搭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通道,提升技术市场效率,真正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 方能将科技创新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发展: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路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期。传统产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这在钢铁、煤炭、冶金等行业尤为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虽发展迅速,但整体规模和带动力不足,技术储备仍较薄弱。如何推动二者协同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命题。
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环节。通过数字技术与智能制造的深度应用,传统产业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工业互联网已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2024年带动制造业增加值规模达到1.98万亿元。这一数据表明,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将极大地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新兴产业的崛起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并逐步成为产业体系的核心力量。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新兴领域不仅带来技术突破,更有望在全球产业链高端占据领先地位。近年来,国产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完善产业培育体系,巩固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要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必须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拓展新兴产业的应用市场。例如,“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已取得积极成效,东西部枢纽节点间网络时延基本满足20毫秒要求,数据中心的绿色能源使用比例稳步提升。未来,应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国企与民企的协同创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推进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明确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科技创新领域尤其需要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大型央企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规模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能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在基础设施建设、高端制造等领域发挥主导作用。例如,高速铁路、电网建设等重大技术突破大多由国企牵头完成。但在灵活性方面,民营企业展现出较强的市场敏感性和较高的创新效率,在消费电子产品、人工智能、人型机器人等领域实现了快速突破,展现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但民企在创新投入上往往受限于资金规模、风险承受能力不足、缺乏基础设施支持等问题,面临较大的发展挑战。
要实现国企与民企的优势互补,政府应积极推动两者深度合作。一方面,通过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导国企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入民企的创新活力,民企也可借助国企的平台提升技术储备能力。另一方面,共建公共创新平台,打造产业联盟、联合实验室,建立企业间的资源共享机制。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在于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应着眼于顶层设计和战略引导,制定技术标准、搭建公共创新平台、保护知识产权,并提供必要的产业公共产品。同时,减少对微观企业创新决策的直接干预,让市场机制在创新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平台搭建与体制机制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搭建创新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为此,应着力建设一批关键的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平台,如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技术中试基地、数据资源登记平台等。这些平台不仅能降低企业创新成本,还能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为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可采取措施增强企业创新积极性。首先,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其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增强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创业孵化,提供从创意到市场的全方位支持,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此外,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初创企业的资金投入,为其提供必要的资本支持和专业指导,助力企业快速成长。通过这些措施,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助力创新发展,是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要坚持创新驱动,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推动国企民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未来,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创新生态环境,真正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为世界经济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